按Enter到主內容區
:::

經濟部智慧財產局

:::
國際動態

IP Australia:2025澳洲智慧財產報告

字型大小:

《2025澳洲智慧財產報告》指出,2024年澳洲智慧財產權申請量與前一年相比,呈現幾項趨勢,發明專利(Standard Patents)申請量略降3.3%,為30,478件;商標(Trade Marks)申請量增加2.8%,來到85,945件,僅次於2021年的歷史高點;設計專利(Design)申請量大幅增長8.9%,來到9,583件,創下新高;植物育種家權(Plant Breeder’s Rights)申請量為282件。

IPA_表

表 2024年澳洲智慧財產權統計數據
(來源:https://ipaustralia.gov.au/tools-and-research/professional-resources/data-research-and-reports/Australian-IP-Report-2025/Overview)

 

2024年,美國專利、商標和設計專利申請量的減少,影響了整體申請量的成長。美國創新者智慧財產權活動的減少,部分被中國大陸申請量的成長所抵銷:來自中國大陸的發明專利申請量增加了5.2%,商標申請量增加了45.4%,設計專利申請量增加了65.5%。

此外,報告也強調在當前全球地緣政治緊張、經貿前景充滿不確定性的背景下,有形資產的價值可能隨著局勢快速變化,然而智慧財產是一種無形資產,更能為企業提供一種緩衝與價值儲存的管道(比如將智慧財產授權或交易,以回收投入成本),有助提升企業在面臨市場衝擊時保持韌性。同時,數據顯示澳洲生技產業正茁壯成長,其專利活動也是增長最快的領域之一,具相當發展潛力。

澳洲的智慧財產制度賦予申請人相當大的彈性決定其審查時程,研究顯示,靈活運用程序對於在商品策略早期即投入智慧財產權的小型創新主體具有明顯的經濟利益,包含促進更多創新、更高的商業價值,以及延長其智慧財產權的整體期間價值。截至2020年的完整數據顯示,從申請人請求實審到獲准的時間中位數約為1.3年,但實際時程會因申請人的行為與偏好而有顯著差異。大型外國企業較少延後在澳洲的專利審查,除非是經評估後續價值較低的專利,而對於小型企業而言,他們可能需要在尋求投資和資源之前,先就其專利建立優先權基礎,延後審查往往代表著核准後更高的商品化價值。申請人在提交專利申請後,可在五年內決定請求實審的時間,否則視為撤回。在這段期間內,澳洲智慧財產局(IP Australia)亦可主動要求申請人請求審查,申請人在此情況下必須在兩個月內提交請求,否則同樣視為撤回。澳洲同樣也提供多種可申請加速審查的事由,比如與綠色技術相關的創新可利用「快速通道」(Fast Track)來加速審查,或由中小企業提出的申請案。此外,基於特定的商業需求,比如商業授權的壓力或侵權訴訟程序,申請人也可以請求加速審查。若申請人已在其他符合資格的國家,就對應的專利申請案取得了核准,亦可透過「專利審查高速公路」,使其對應申請案獲得更快速的審查。第三人亦可以請求澳洲智慧財產局指示申請人提交實審請求,使其申請範圍能更快確定,有助於市場的穩定與透明。

 

發明專利

2024年澳洲發明專利申請總量為30,478件,較2023年下降約3.3%,主要是因為國外申請量減少所致。本地居民申請微增0.9%,且中小企業(SMEs)占比高達87.2%,成為重要創新動能;外國申請人則下滑3.7%,導致整體專利申請數量減少,主要來源國排序為美國13,018件(-6.2%)、中國大陸2,590件(+5.2%)、日本1,523件(-9.6%)、英國1,418件(-7.8%)、瑞士1,320件(+2.8%)。在醫藥與醫療技術等領域申請趨勢,自疫情高峰後逐年放緩,生技領域申請量則逆勢成長4.7%,其成長動能來自不同地理區域及國家,多家美國生技公司首度躋身澳洲專利主要申請人名單(圖1)。另交通運輸相關領域的專利技術整體申請量亦成長12.8%,中國大陸是該領域增長的關鍵主力,反映市場對於潔淨能源車輛以及更高效率運輸技術的需求攀升。特別值得一提的是,雖然2024年申請總量下滑,但核准數量卻大幅上升23.8%,除了審查效率的提高,也歸因於2021年申請高峰的積存案件,陸續於2024年審結。

IPA_圖1

圖1 2024 年澳洲發明專利主要國內和外國申請人
(來源:https://ipaustralia.gov.au/tools-and-research/professional-resources/data-research-and-reports/Australian-IP-Report-2025/Chapter-2-Patents/Lead-applicants)

 

此外,2024年澳洲智慧財產局也針對特定專利議題進行了深入探討,例如發布了一份關於「以電腦實施之發明」(Computer Implemented Inventions, CII)申請與審查趨勢分析研究,比較其與歐洲專利局(EPO)和美國專利商標局(USPTO)兩局間申請與審查概況的差異。

 

商標

商標不僅是企業在競爭激烈的市場中,保護品牌的重要工具,表彰產品與服務來源的識別標識,更是企業之商譽與其核心價值之載體。2024年澳洲商標申請活動表現強勁,該年度的商標申請總量85,945件,較2023年增長了2.8% (圖2),總數量僅次於2021年創下的歷史最高紀錄(88,744件);而商標註冊量66,981件,增長6.6%,扭轉2023年小幅下降趨勢,並保持在疫情前的水平之上。顯示澳洲的商業活動依然充滿活力,企業對於品牌建立與保護的需求持續旺盛。

IPA_圖2

圖2 2013年至2024年澳洲商標申請及註冊數量
(來源:https://ipaustralia.gov.au/tools-and-research/professional-resources/data-research-and-reports/Australian-IP-Report-2025/Chapter-3-Trade-marks/Trade-mark-applications-registrations-and-origins)

 

商標申請活動成長主因為中國大陸申請量激增,超越美國成為最大非本地申請來源。主要類別以家用物品類成長22.2%最強勁。此外,在交通和運輸領域,運輸服務和用於汽車之商標申請量分別成長5.7%和9.9%,同樣主要受中國大陸企業推動所致,反映其電動車製造商,正積極地進入澳洲市場,這些公司對於在當地建立品牌知名度與尋求法律保護的需求也隨之提升。

此外,報告中指出,智慧財產權有助於增強出口商應對全球市場衝擊的韌性。一項針對9,000家澳洲製造商的研究發現,在出口市場上擁有受商標保護品牌的出口商,更有可能擴大其產品出口規模,並實現產品多樣化,以應對關稅和匯率衝擊。

 

設計專利

設計專利保護的是產品獨特的視覺外觀特徵,例如其形狀、圖案、構造或是裝飾。澳洲設計專利如果要獲得保護,必須具備「新穎性」與「獨特性」,也就是其整體印象必須與先前技藝有明顯區別。設計專利僅須形式審查後即可「註冊」,然而如果想要請求排除他人之侵害,或是授權他人使用等等,則必須請求實體審查,一旦實審通過後才能核准註冊。設計專利權利期間為10年,可以自由實施、授權他人或將其商業化。

2024年澳洲設計專利活動創新紀錄,申請量9,583件,較2023年大幅增長了8.9%,達到歷史新高;而註冊量也同樣創下新高,增幅為10.7%。其中,值得關注的是來自中國大陸的申請量大幅成長,從2023年到2024年,其增長幅度高達65.5%。

新的設計專利申請案大部分集中在洛迦諾分類第12類「運輸或起重工具」(Means of Transport or Hoisting)類別,該類別的申請案在2023年增加20.5%,2024年又再度增加9%。來自中國大陸的設計專利申請案增加,包含交通工具以及家電領域的設計專利保護需求提升,特別是掃地機器人等產品,中國大陸的北京石頭科技以及電動車製造商比亞迪(BYD Company)首次進入國外設計專利申請人排行榜,位居第二及第四。

 

植物育種家權

植物育種家權是一種保護新植物品種的智慧財產權形式。根據報告數據,2024年澳洲的植物育種家權申請量282件。國內申請量大幅減少31.5%,國外申請量則增加21.3%,主要來自於德國、紐西蘭和美國申請量上升所帶動。

 

著作權(Copyright)

著作權是保護創作表達的一種無體財產權,不僅是保護創作者權益的工具,對澳洲來說,更是驅動內容產業經濟價值的核心,相關產業共同構成了所謂的「創意經濟」。

2024年最受關注的議題無疑是生成式人工智慧(Gen AI)與著作權法制的交集,這個議題之所以重要,是因為著作權貫穿了AI價值鏈的各個環節。一方面, AI的開發極度依賴大量受著作權保護的標的作為訓練資料;另一方面,由AI輔助或生成的產出物,其著作權歸屬與保護狀態也充滿著不確定性。這引發一系列複雜的法律問題,例如AI使用訓練資料是否構成合理使用、AI生成內容的著作權歸屬,以及當AI產出內容侵犯他人著作時,應由誰承擔法律責任等。

 

小結

本報告本身不僅提供了詳細的數據分析,更為政策制定者、研究人員與業界人士,提供了洞察當前智慧財產權發展動態並規劃未來策略的寶貴參考。這份報告同時也告訴我們建立一套具備彈性的智慧財產權體系,對於促進國家經濟韌性與技術創新的關鍵作用。報告最終強調,無論是新創企業或成熟產業,採取積極、主動的智慧財產權策略,在現今變遷快速的國際情勢中,對於吸引外部投資、保障商業自由,乃至最終實現創新價值,都是非常重要的。

  • 發布日期:114-08-27
  • 更新日期: 114-08-27
  • 發布單位:國際及法律事務室
  • 點閱次數:178
回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