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商標判決
項次 | 判決分類 | 判決日期 | 判決字號 | 相關法條 | 判決簡旨 |
---|---|---|---|---|---|
361 | 行政判決 | 106-06-08 | 105年度行商訴字第151號 | 商標法第30條第1項第11、12款 | 非因表彰商品或服務目的之通常使用,非商標法所稱之商標使用 |
362 | 行政判決 | 106-05-25 | 105年度行商訴字第135號 | 商標法第30條第1項第11款 | 據爭商標著名的判斷時點 |
363 | 刑事判決 | 106-06-01 | 104年度智易字第24號 | 商標法第97條 | 販賣意圖之推論 |
364 | 刑事判決 | 106-05-19 | 106年度智易字第5號 | 商標法第36條第1項第1款、第95條第3款 | 公司網頁之產品說明上標註近似於他人商標之文字,屬以商標使用 |
365 | 刑事判決 | 106-05-18 | 106年度民智易字第12號 | 商標法第95條第3款、第98條 | 下游廠商非屬一般消費者,不能以該等業者不會產生混淆,即反推一般消費者亦無產生混淆誤認之情形 |
366 | 民事判決 | 106-06-20 | 105年度訴字第1841號 | 商標法第36條第1項第3款 | 商標歷經多次營業上財產之移轉,其善意先使用之事實,屬於得為後手繼受之法律上利益 |
367 | 民事判決 | 106-05-22 | 105年度民商訴字第38號 | 商標法第36條第1項第1款、第68條第2款、第70條第2款 | 商標權係以已註冊之商標為保護標的,商品或服務表徵則須經著名始能保護,其權利保護均有特定範圍,不能任意將商標抽象析離而創造可保護之元素 |
368 | 民事判決 | 106-06-06 | 105年度民商訴字第36號 | 商標法第5條第2款、第68條第1款、第69條第3項 | 「善意先使用」之核心概念,是要善意為自己獨立使用後來為他人註冊的商標,而不是經他人同意授權之使用 |
369 | 民事判決 | 106-05-19 | 105年度民商訴字第25號 | 商標法第68條第3款、第71條第1項第3款 | 商標法第71條第1項第3款所指之「查獲侵害商標權商品」,係指被告被查獲之侵權商品數量,並非指實際售出之數量 |
370 | 民事判決 | 106-06-08 | 105年度民商上字第15號 | 商標法第68條第1款、第3款、第69條第1項、第71條第1項第3款 | 「獨創性標識」於商標申請時,如已有他人以相同之圖樣作為商標使用,自足以使該商標喪失其獨創性,而淪為任意性標識 |
371 | 行政判決 | 106-03-15 | 105年度行商訴字第77號行政判決 | 商標法第30條第1項第10款 | 無特定文義之外語音譯中文商標之近似判定 |
372 | 行政判決 | 106-04-12 | 105年度行商訴字第126號行政判決 | 商標法第30條第1項第12款 | 基於同業競爭關係知悉據爭商標存在之認定 |
373 | 行政判決 | 106-03-22 | 105年度行商訴字第67號行政判決 | 商標法第30條第1項第12款 | 參展為商業廣告活動之一種形式,得作為據爭商標先使用之事證;搶註條款對先使用未有商標使用數量之要求 |
374 | 行政判決 | 106-04-26 | 105年度行商訴字第141號行政判決 | 商標法第30條第1項第10款 | 判斷商標近似應以商標圖樣整體為觀察 |
375 | 刑事判決 | 106-03-17 | 105年度刑易字第12號刑事判決 | 商標法第97條 | 受雇人未獲取銷售商品銷售額之「犯罪所得」,無庸諭知沒收或追徵 |
376 | 刑事判決 | 106-03-20 | 106年度智簡字第6號刑事判決 | 商標法第97條 | 將商品拍攝影像張貼在網路上供消費者瀏覽挑選,屬商標法第97條之「意圖販賣而陳列」 |
377 | 刑事判決 | 106-05-04 | 106年度刑智上易字第1號刑事判決 | 商標法第95條第3款 | 商品與其包裝紙盒如係各自分離獨立,商品無侵害商標權之虞,不得諭知沒收 |
378 | 刑事判決 | 106-03-30 | 105年度刑智上易字第104號刑事判決 | 商標法第95條第1、3款 | 商標經評定撤銷註冊後,於網頁或招牌上未撤換商標仍繼續使用者,尚難認無使犯罪事實發生之故意 |
379 | 民事判決 | 106-03-09 | 105年度附民上字第27號民事判決 | 商標法第69條、第70條第2款 | 連續性侵權行為,損害賠償請求權應俟損害程度底定知悉後起算 |
380 | 民事判決 | 106-04-27 | 105年度民商上字第8號民事判決 | 商標法第69條第3項、第70條第2款 | 侵害商標權的損害賠償請求權時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