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動態
- 81
EPO與OMPIC簽署MoU
資料服務組歐洲專利局(EPO)與摩洛哥工業與商業產權局(OMPIC)於2021年9月22日首次進行線上會議,開啟了兩局合作新篇章。歐洲專利效力延伸協議(validation agreement)於2015年3月1日生效,兩局局長評估了EPO與OMPIC間的歐洲專利效力延伸協議。根據該協議,2020年約莫400個歐洲專利在摩洛哥也能受到保護,並預計未來幾年案件數能持續增加。該歐洲專利效力延伸制度係由專利申請人依需求進行申請,使歐洲專利在未加入歐洲專利組織的國家中獲得保護的一個既簡單又實惠的方式。其程序係依申請並向EPO繳納規費後,歐洲專利申請案及歐洲專利得直接或以Euro-PCT程序透過歐洲專利效力延伸協議制度,於協議有效的地區中,取得與當地相同效力之專利權保護,例如摩洛哥。而專利生效程序,僅受到當地法規所規範。深化合作會議以雙方簽署備忘錄(MoU)畫下句號,並使摩洛哥成為第31個實施合作專利分類(CPC)來分類技術文件的智慧財產局。兩局間的合作,也在其他方面積極發展,包括EPO協助輔導及培訓OMPIC審查員,加強專利資料交換及資訊科技能力的建置,以及協助當地發明人的措施。 - 82
澳洲加入歐盟設計檢索工具DESIGNview
資料服務組澳洲智慧財產權局(下稱澳洲智慧局)的外觀設計資料,已自2021 年 9 月 13 日起,加入歐盟智慧財產局(EUIPO)的 DESIGNview線上檢索工具。包括澳洲智慧局,DESIGNview 目前已有73個智慧局加入並提供外觀設計資料。DESIGNview資料庫,若加上澳洲智慧局超過 22萬個工業外觀設計,目前總計可提供超過 1千800 萬個外觀設計的相關資料。DESIGNview在 2012 年 11 月 19 日首次推出以來,已提供來自 163 個不同國家、超過 670 萬次檢索服務,其中以英國、德國和中國大陸的用戶使用頻率最高。對EUIPO而言,澳洲智慧局與DESIGNview的整合為其強調與國際夥伴互助的國際合作計畫(International Cooperation programme)帶來具體成效。對澳洲智慧局而言,加入 DESIGNview ,可以讓其他智慧局輕易檢索到可作為先前技術考量基礎的澳洲設計,也可以為澳洲的設計師和企業提供接觸全球市場的另一個管道。 - 83
EUIPO公布歐盟設計獎入圍名單及終身成就獎得主
資料服務組歐盟設計獎(DesignEuropa Awards)的設立,旨在表彰受EUIPO共同體註冊設計制度保護,而將其優質設計成功地推廣至市場的設計家及企業。設計是經濟成長及創造就業的引擎、支持創新及創意,是應付經濟動盪的利器。今(2021)年9月15日,EUIPO公布了歐盟設計獎在企業獎、小型新興公司獎的入圍名單,以及終身成就獎的得主。入圍名單來自7 個國家:德國、義大利、荷蘭、波蘭、西班牙、瑞典和美國;產品設計涵蓋知名品牌,如Philips、John Deere、ASSA ABLOY、 Actiu以及一些新興品牌,如StethoMe、MiniFinder、Relio² 及Knister。行業領域廣泛地包括醫療保健、進階工程、自動化和門禁解決方案、家具、專業照明、戶外電器、安全和物聯網。所有這些都為設計行業樹立了新標準。企業獎入圍者Actiu Talent(西班牙)多功能可折疊辦公桌RCD Number: 004005395-(0005-0007)ASSA ABLOY H100(瑞典)無線時尚門把RCD Number: 003422260-0001多功能書桌,移動容易,可摺疊便於收納,適於教育訓練使用。可依需要調整高度不用連接電源,以氣體活塞控制高度,模組化設計使其大小可依需要調整。Talent已獲得德國Geprüfte Sicherheit(GS) 安全認證。輕巧時尚的無線門把(以電池供電),適合安裝於任何室內門,支援全面的無線技術,具多種用途,例如針對有機敏需要的辦公室、庫房、檔案室及會議室,可提升其安全性,且易於與其他系統整合。可搭配線上門禁系統,或單獨使用。John Deere 8 Series tractor(美國)多車輪拖拉機RCD Number: 005288503-(0001-0011) Philips IntelliVue X3(荷蘭)觸控式醫療監測儀RCD Number: 003541036-00018 series拖拉機的設計特點在於多車輪構造,整合四條履帶的牽引特別為了保護土壤以貢獻永續農業。駕駛座結合舒適及功能性,前傾狹窄的引擎蓋讓駕駛的視野更清晰。如此設計突破傳統,傳達與土地的連結及現代農耕方法。線控驅動技術、衛星導航、先進的車載資通訊系統等創新科技的運用,增加行車安全及效率。飛利浦公司的IntelliVue X3是一款可攜式的袖珍醫療監測儀,讓醫院的醫療人員得以在運送病患時,安全無縫地持續監控病患的生理指數。可連接在病床邊的監測器成為量測多種生理數據的模組,拆下時,無需更換連接線在運送病患時持續作為監測儀,提供像智慧手機操作的觸控螢幕,及一組可擴充的臨床測量裝置。 小型新興公司獎入圍者Knister Grill(德國)可回收易攜帶環保烤肉架RCD Number: 006573739-0001; 006573739-0002Minifinder Nano(瑞典)具GPS追蹤及安全警報功能之穿戴裝置RCD Number: 006343661-0001高品質、具環保永續性且是德國本地生產的烤肉架,適用煤炭和天然氣。可完全回收且運送方便,可減輕一次性烤肉架所造成的廢棄物問題,也可以用洗碗機清洗。輕巧的設計讓它可以掛在自行車把手上載送,且尺寸可以拉開至2倍大,適合4至8人的烤肉派對。輕巧的個人穿戴裝置,有精確的GPS定位追蹤,可客製化的安全解決方案,特別適合有認知障礙的長者、孩童或在易受傷環境下的工作者。配備警報功能及持久的電池。穿戴者的脈搏異常,或發生跌倒意外,就會自動發送警鈴。Relio2(義大利)專業用太陽光照明燈具RCD Number: 004596096-0001/0010Stethome(波蘭)人工智慧聽診器RCD Number: 004247138-0001Relio²是可以發射不論在燈光的純度、濃度或照明演色性(color redition)上均類似太陽光的專業用燈具。透過最細微的色彩變化,提高相機和肉眼看到的色彩清晰度。完全義大利手工製造,方便攜帶且可組合,形狀變化適合使用於電影拍攝、繪畫或教育情境。也可當桌燈、實驗室或電影照明、吸頂燈等多用途。其配件可以在家3D列印。StethoMe® 是一種數位聽診器,運用人工智慧檢測肺部異常。演算法可以檢測氣喘、支氣管炎和肺炎的病理性聲音特徵。讓患有呼吸系統疾病的兒童改善生活品質。可與醫院的醫療資訊系統(HIS) 和電子化健康紀錄(EHR)整合,用於遠端醫療應用,如監測居家或住院的COVID患者的癒後情形。 獲獎者將於今(2021)年10月19日在荷蘭設計之都--愛荷芬(Einhoven)舉行的頒獎典禮上宣布。頒獎典禮也將進行現場直播,終身成就獎將頒發給最有影響力的工業設計大師安德烈·里卡德(André Ricard),這位西班牙籍設計師在他職業生涯顛峰時期所設計的1992年西班牙巴塞隆納奧運火炬,是一項令人們難忘的重要代表作。歐盟設計獎歷屆得主歐盟設計獎的歷屆得主包括:義籍傳奇汽車設計師喬治亞羅(Giorgietto Giugiaro)獲得2016年終身成就獎;為蘋果打造全新設計語言的德裔美籍設計師 Hartmut Esslinger獲得2018年終身成就獎。Caimi Brevetti公司的Flap隔音板是 2016年小型新興公司獎得主,及Marcus Pedersen公司的自動化行李托運系統Air.Go 2.0是2018年的小型新興公司獎得主。而都樂(Thule)公司的慢跑嬰兒推車贏得2016年企業獎,西門子醫療公司(Siemens Healthcare GmbH)的機器人C型臂血管攝影系統ARTIS pheno贏得2018年企業獎。 - 84
2021年全球創新指數(GII):在COVID-19疫情籠罩下,全球創新投資表現強韌;瑞士、瑞典、美國、英國及韓國排序領先
資料服務組2021年GII報告指出,儘管COVID-19疫情造成巨大人員傷亡及經濟損失,全球多地的政府及企業仍擴大對創新的投資,說明人們越來越認識到,創新想法在對抗疫情流行及確保後疫情(post-pandemic)經濟成長至關重要。 在 2020年,全球科學研究出版量、研發經費支出、智慧財產權申請及創業投資(VC)的交易數量持續攀升(如【圖1至3】),延續疫情危機發生前的強勁表現。值得注意的是,在之前的經濟衰退期間(如2001年網路泡沫或2008的金融危機),研發支出經常受GDP影響,景氣衰退時企業因營收減少而縮減其研發支出,但在這波疫情流行所導致的經濟不景氣,全球研發經費支出表現卻與歷史趨勢相悖(【圖4】)。報告指出,雖然2020年全球研發支出要到2022年才會公布,但依可得數據,2020年全球研發支出將出現與以往不同的韌性,尤其是先進經濟體已公布的政府分配預算顯示,全球研發支出將持續強勁成長(如【圖2】)。 【圖1】全球科學及創新投資成長情形 【圖2】2020年政府研發支出預算分配成長率 【圖3】2019-2021年VC交易量成長率 【圖4】研發支出與景氣循環的關係 根據GII新增的Global Innovation Tracker指出,本次疫情危機對各行業的衝擊呈現高度不均衡。在軟體、網路和通訊技術、硬體和電子設備及藥物與生物科技等行業,危機反而讓他們擴大對創新的投資並加強研發力道。相反地,受到防疫管制措施影響而重創的行業,以及依賴人與人接觸的商業模式,例如交通運輸和觀光旅遊業的公司,則減少相關經費。2021年的GII顯示前沿科技的未來將大有可為,COVID-19 疫苗的快速發展就是最好的例證。 【圖5】2020年企業聲稱提高研發支出的行業別占比 WIPO總幹事鄧鴻森表示:今(2021)年的全球創新指數顯示,儘管 COVID-19大流行對人們生活和生計產生巨大影響,但許多行業都表現驚人的韌性—特別是在數位化、科技及創新領域。全球無不期待在疫情後重建生活,創新是人類克服共同挑戰及創建美好未來不可或缺的一部分。GII可以引導決策者及企業主擘劃未來以確保人類在疫情後變得更加強大,是無可取代的工具。 GII顯示,在全球各經濟體的創新能力和產出的年度排序方面,仍以少數高收入經濟體居於領先地位。然而中等收入經濟體,例如中國大陸、土耳其、越南、印度、菲律賓等,正在迎頭趕上並改變創新格局。 瑞士、瑞典、美國和英國持續排序領先,過去三年均進入前5位。韓國則是在2021年首次躋身前5位,而進入前15位的其他亞洲經濟體尚包括新加坡(第8位)、中國大陸(第12位)、日本(第13位)和香港(第14位)。 2021年全球創新指數排序前20位經濟體2021排序升/降經濟體2020排序1-瑞士12-瑞典23-美國34-英國45↑5韓國106↓1荷蘭57-芬蘭78-新加坡89↓3丹麥610↓1德國911↑1法國1212↑2中國大陸1413↑3日本1614↓3香港1115↓2以色列1316↑1加拿大1717↑4冰島2118↑1奧地利1919↓4愛爾蘭1520-挪威20 全球創新的地理分布呈現不均衡的變化 以地區而言,北美及歐洲持續引領全球創新格局。而近十年,東南亞、東亞和大洋洲是創新表現最具活力的地區,也是唯一與領先經濟體縮小差距的地區。 中等收入經濟體中,中國大陸是唯一排序進入前 30 位者。另進入前 50 位的中等收入經濟體尚包括保加利亞(第35位)、馬來西亞(第36位)、土耳其(第41位)、泰國(第43位)、越南(第44位)、俄羅斯(第45位)、印度(第46位)、烏克蘭(第49位)和蒙特內哥羅(第50位)。 然而,TVIP經濟體(土耳其、越南、印度和菲律賓)正有計劃地迎頭趕上。除了中國大陸,這些較大型的經濟體具有永久改變全球創新格局的潛能。 康奈爾大學前院長兼管理學教授Soumitra Dutta表示:雖然新興經濟體經常認為穩步改善其創新體系是一項挑戰,但GII顯示,有一些中等收入經濟體已能夠在創新方面趕上更先進的經濟體。這些新興經濟體已能夠成功地透過國際技術移轉補充其國內創新的不足,並且發展可以在國際上交易的科技動態服務,最終造就更加平衡的創新體系。 2021年全球創新指數報告的結論 全球創新投資在疫情爆發之前達到史上最高點,2019年研發支出以驚人速度成長8.5% (如【圖1】)。研發經費最多的經濟體,已公布的政府預算分配數字顯示,2020年研發支出持續成長(如【圖2】)。全球研發支出最高的企業在2020年的研發支出增加約 10%,其中有60%的研發密集型公司,聲稱其研發支出增加(如【圖5】)。2020年創投交易數量成長5.8%,超越過去10年的平均成長率。亞太地區的強勁成長足以抵銷北美和歐洲的下滑。非洲、拉丁美洲和加勒比海地區也出現了兩位數的成長。2021年首季的數據顯示,在2021年,創業投資的活動更加熱絡(如【圖3】)。2020年,全球科學研究的出版數量成長7.6%(如【圖1】)。 歐洲工商管理學院(INSEAD)傑出研究員和共同作者Bruno Lanvin表示:2021年GII的重要結論是,各領先經濟體之間發生非常顯著的變化。除了韓國從2020年排序第10位大幅躍升至2021年第5位,法國及中國大陸也從2020年第12位及14位,進步到2021年排序第11位及第12位。這3個經濟體的案例證明了政府的政策和鼓勵創新的措施具有持續的重要性。整體而言,COVID的疫情並未破壞從2019年至2020年的趨勢,因為創新公司持續得到政府和私人挹注相對充裕的融資,即使在醫療和生物科學領域以外的行業,亦復如此。 2021年全球創新領先經濟體一覽 (一)按收入水準區分排序前3位經濟體 高收入經濟體中高收入經濟體中低收入經濟體低收入經濟體1瑞士1中國大陸1越南1盧安達2瑞典2保加利亞2印度2塔吉克3美國3馬來西亞3烏克蘭3馬拉威 (二)按地區區分排序前3位經濟體 區域排序領先經濟體2021全球排名北美地區1美國32加拿大16撒哈拉以南非洲地區1南非612肯亞853坦尚尼亞90拉丁美洲及加勒比海地區1智利532墨西哥553哥斯大黎加56中亞及南亞地區1印度462伊朗603哈薩克79北非及西亞地區1以色列152阿拉伯聯合大公國333土耳其41東南亞、東亞及大洋洲地區1韓國52新加坡83中國大陸12歐洲地區1瑞士12瑞典23英國4 【圖6】全球各地區排序前3位創新領先經濟體 北美地區由美、加兩國組成的北美地區,仍是全球最具創新力的地區。美國已連續第3年排序全球第 3 位,加拿大則從第17位上升至第 16 位。 美國在關鍵指標居於領先地位,如專利來源(patents by origin)、大學排名、科學期刊影響力及研發密集型跨國公司,且擁有最多(24 個)全球頂尖科學和技術集群,以聖荷西-舊金山集群為首。加拿大則在創投交易、合資和戰略聯盟交易方面名列前茅。 歐洲地區GII排序前25位創新領先經濟體中,歐洲地區經濟體占最多,有16 個,前10位創新領先經濟體,就有7個是來自歐洲地區。 瑞士已連續 11 年蟬聯全球創新領先地位,並與瑞典 (第2位) 同時保持創新排序前3位已逾十年。瑞士、瑞典和英國 (第4位) 在過去3年中維持排序前5。 2021年有10個歐洲地區經濟體排序上升,其中法國(第11位)和愛沙尼亞(第21位)有顯著進步。芬蘭(第7位)在法治(rule of law)指標領先全球。瑞典在專利家族數指標領先,並與瑞士在PCT國際專利申請指標共同領先全球。挪威(第20位)在資通訊科技使用和教育支出占GDP比例名列前茅,而英國在大學排名和科學期刊影響力出類拔萃。瑞士在創新產出方面居於區域領先地位,特別是在專利來源和智慧財產權收入指標。 東南亞、東亞和大洋洲近十年,東南亞、東亞和大洋洲地區的創新表現最具活力,縮小與北美和歐洲的差距。該區排序前5位創新領導經濟體是:韓國(第5名)、新加坡(第8名)、中國大陸(第12名)、日本(第13名)和香港(第14名)。 2013年起,中國大陸在GII排名穩步上升。全球頂尖科技集群中,中國大陸就占19個,深圳-香港-廣州及北京,分別是全球第2及3大頂尖科技集群。 韓國在創新產出有顯著的進步,特別在商標來源、全球品牌價值及文化創意服務出口等指標表現優異。過去十年,泰國(第43位)、越南(第44位)、菲律賓(第51位)和印尼(第87位)在GII排名中也顯著上升。泰國及越南在市場成熟度(market sophistication)方面排序進入全球前30位,泰國在企業出資占研發支出比例領先;而越南及菲律賓在高科技出口指標,領先全球。 中亞和南亞印度(第46位)在該地區居首位。伊朗(第60位)和哈薩克(第79)緊隨其後。 印度在中低收入經濟體中排序第二,僅次於越南。該國的ICT服務出口指標持續保持世界領先地位,並在國內產業多元化和理工科畢業生等指標有優異表現。班加羅爾、德里和孟買也列於全球前百大科技集群。 GII的頂尖科技集群(top S&T clusters) 從2016年起,GII開始選定WIPO的PCT申請案發明人及Web of Science科學引文索引(SCIE)的科學期刊作者,根據其所在地理位置,以DBSCAN聚類分析演算法等方法,找出發明人或科學家最密集的全球科技集群,科技集群排除行政或政治邊界限制,經常涵蓋多個城市區域,甚至跨越國家疆界。 GII的全球前100大科技集群,分布在26個經濟體,其中有6個是中等收入經濟體─巴西、中國大陸、伊朗、土耳其和俄羅斯。中國大陸的科技集群近年排名穩定上升。 前5大中,東京-橫濱持續居於首位,其次是深圳-香港-廣州、北京、首爾及聖荷西-舊金山。前10大科技集群與前一年排名相較,僅微幅調整,北京上升1位,擠下首爾(第4大),成為第3大,而上海上升1位,擠下紐約(第9大),成為第8大。 美國持續是擁有最多100大頂尖科技集群的經濟體(24個),其次是中國大陸(19個)、德國(9個)及日本(5個)。 整體而言,高收入經濟體的科技集群成長較緩慢,而中等收入經濟體以中國成長最快。前100大科技集群中,排序上升最多的3個是中國大陸的青島(第53大,+16)、瀋陽(第90大,+14)及大連(第97大,+13)。成長最快的科技集群是中國大陸青島(+33.1%)和蘇州(+21.7%)。 我國(臺北-新竹)在前100大頂尖科技集群中,排序第28大,PCT申請案占比0.29%,科學研究出版占比0.69%,比前一年下降1位。 【圖7】全球前100大頂尖科技集群分布 2021年全球各該經濟體或跨境的最頂尖科技集群一覽表排序集群名稱經濟體或跨境區域排序(升/降)1東京-橫濱日本(JP)-2深圳-香港-廣州中國大陸/香港(CN/HK)-3北京中國大陸(CN)↑14首爾韓國(KR)↓15聖荷西-舊金山美國(US)-10巴黎法國(FR)-15倫敦英國(GB)-19阿姆斯特丹-鹿特丹荷蘭(NL)↓120科隆德國(DE)↓127特拉維夫-耶路撒冷以色列(IL)↓328臺北-新竹臺灣(TW)↓129新加坡新加坡(SG)↓131墨爾本澳洲(AU)↑432莫斯科俄羅斯(RU)-35斯德哥爾摩瑞典(SE)↓236愛荷芬比利時/荷蘭(BE/NL)↓240多倫多加拿大(CA)↓141德黑蘭伊朗(IR)↑243布魯塞爾比利時↓246馬德里西班牙(ES)↓148米蘭義大利(IT)-49伊斯坦堡土耳其(TR)↑250蘇黎世瑞士/德國(CH/DE)↓156哥本哈根丹麥(DK)↓262班加羅爾印度(IN)↓266聖保羅巴西(BR)↓571維也納奧地利(AT)↓174赫爾辛基芬蘭(FI)↓692洛桑瑞士/法國(CH/FR)↓3100華沙波蘭(PL)↓1 另外,自2020年起,GII也納入科技強度(S&T Intensity) 的排序,以 2015-2019年每百萬人口的PCT申請案數量及科學研究出版數量的統計結果排序,多數歐洲及美國的科技集群表現出比亞洲經濟體的科技集群有更高的科技強度,高強度科技集群前25大中有9個集群在美國,有3個在德國、3個在瑞士。排序前5位的高強度科技集群為英國劍橋、跨比荷邊境的愛荷芬、美國密西根州的Ann Arbor、英國牛津及美國聖荷西-舊金山。 在科技強度排序前100大中,我國排序第87位,每百萬人口有288個PCT申請案、每百萬人口有5,731篇科學研究出版,每百萬人口科技產出占比0.09,比前一年上升1位。 2015-2019 年科技強度排序前十位的集群排序集群名稱經濟體每百萬人口PCT專利數每百萬人口科研出版占比排序(升/降)1劍橋英國6,05154,8401.27-2愛荷芬比/荷8,2746,1160.81↑13Ann Arbor,密西根州美國2,13749,3990.80↑24牛津英國2,89954,0320.79↓25聖荷西-舊金山,加州美國6,59515,2170.77↓16大田韓國5,75215,9030.73↑17波士頓-劍橋,麻州美國3,89832,6900.72↓18西雅圖美國4,84614,4320.60-9聖地牙哥美國5,3149,3800.58-10Raleigh,北卡州美國1,85030,8870.52↑187臺北-新竹臺灣2885,7310.09↑1 關於全球創新指數 2021年發布的全球創新指數(GII)是第14版,係由世界智慧財產權組織(WIPO)與研究機構Portulans Institute以及其他企業夥伴:巴西全國工業聯合會(Brazilian National Confederation of Industry, CNI)、印度工業聯合會 (Confederation of Indian Industry)、哥倫比亞國家石油公司(Ecopetrol)及土耳其出口商協會(Turkish Exporters Assembly, TIM)支持下,合作發布。GII每年發布,基於81項來自國際公共及私人來源收集的指標,對全球132個經濟體的創新生態體系進行衡量給予評分及排名。2021年GII計算係取自兩個分項指數(sub-indices)的平均值。創新投入分項指數(Innovation Input Sub-Index)衡量支持和促進創新活動的經濟要素,分為5個面向(pillars):(1)制度、(2)人力資本和研究、(3)基礎設施、(4)市場成熟度及(5)企業成熟度。創新產出分項指數((Innovation Output Sub-Index)衡量經濟創新活動的實際成果,分為兩大面向:(6)知識和技術產出及(7)創意產出。該指數提交給歐盟執委會聯合研究中心進行獨立統計監查。 - 85
澳洲智慧財產局針對人工智慧得為發明人之法院判決提起上訴
資料服務組2021 年 7 月 30 日,澳洲聯邦法院在Thaler v Commissioner of Patents [2021] FCA 879 一案,依澳洲1990年專利法,判定人工智慧得為專利申請案之發明人。此一判決推翻了澳洲智慧財產局之前認為僅有自然人才能作為澳洲專利之發明人的決定。澳洲智慧財產局已決定對聯邦法院上述判決提起上訴。上訴的爭點將聚焦在法律問題及對澳洲現行專利法之立法解釋。澳洲智慧財產局認為現行專利法與允許人工智慧作為發明人並不相容,並且該爭議對公眾具有重要性。上訴的決定並不代表澳洲政府對人工智慧是否應該或可能被視為專利發明人的政策立場。澳洲政府致力於透過其 2021 年 6 月的人工智慧行動計畫,確保所有澳洲人民得以因為人工智慧科技的興起而受益。 - 86
歐盟智慧財產局(EUIPO)公布歐盟商標(EUTM) 註冊數量突破200 萬
資料服務組2021 年 8 月 24 日,EUIPO的歐盟商標 (EUTM) 註冊數量突破200萬個,該局在達成第 100萬個商標註冊的 7 年後,再創下另一個重要里程碑。這些年來,申請EUTM 和註冊共同體設計 (RCD) 已成為全球企業欲在歐盟市場銷售商品及服務極具價值的工具,致使EUTM 的申請量不斷成長。歐盟商標註冊量最多的前十大國家分別是德國(31萬8,687個)、美國(28萬1,974個)、英國(17萬8,061個)、義大利(16萬0,526個)、西班牙(14萬0,921個)、法國(12萬7,724個)、中國大陸(9萬5,345個)、荷蘭(6萬7,452個)、瑞士(6萬2,694個)及日本(4萬4,676個)。背景:EUIPO成立於1994年,旨在提供有助於歐盟內部市場有效運作的工具,最初是歐盟商標,2003年起加入歐盟註冊設計。 - 87
KIPO新成立「科技警察」職司防止技術洩密及侵權
資料服務組韓國智慧財產局(KIPO)發布組織重整的新消息。為了防止攸關國家產業競爭力的關鍵技術遭到洩密及侵權,KIPO新成立「科技及設計警察組 (Technology & Design Police Division)」,配置專職司法警察(Special Judicial Police, SJP),致力於防止技術洩密及侵權。KIPO組織重整的目的在擴大原有「智慧財產調查組(Intellectual Property Investigation Division)」的編制,人力將依據不同的智財權領域配置以達專職調查的目的。新成立的「科技及設計警察組」將專門執行與科技及設計相關的調查,而「商標警察組」則繼續投入商標侵權調查,「不公平競爭調查組」將持續執行行政調查。組織重組之前,KIPO的「智慧財產權調查組」由47名人力組成,調查與商標、專利、不公平競爭等相關的違法行為。之後,額外增加了11名警力投入與科技相關的調查工作。目前「科技及設計警察組」有22名,「商標警察組」有29名,「不公平競爭調查組」7名。總計58名人力執行智慧財產權司法偵查或行政調查。KIPO 整體約有1,200 名人員執行審查和審判業務,其中具博士學位或具律師或專利代理人資格者約 500 名。為了能夠迅速且公平的執行調查,KIPO招募在智慧財產權審查和審判業務具多年經驗的科技和法律專業人才,組成「科技與設計警察組」。配置「科技警察」執行與科技相關之調查,將在持續升溫的跨國科技戰中,有效預防海外洩密及侵權,進而成為韓國核心技術的保護者。KIPO 在2010 年首次成立調查商標侵權的專職司法警察(SJP)。迄今已處理約 5萬3,000 件舉發案件,調查約 4,000 名犯罪嫌疑人,遭到沒入的仿冒商品總計 1千200 萬件(以真品價值估算,達 5千200 億韓元)。KIPO一直以來積極執法來應對大規模仿冒,在與民眾健康及安全關係密切的領域,有效阻止了仿冒商品的流通。例如,打擊仿冒口罩(2019年,以真品價值計200億韓元)、山寨汽車輪框(2017年,以真品價值計225億韓元)、冒牌健康食品(2015年,真品價值652億韓元)等。此外,KIPO自 2019 年以來致力科技調查工作,已立案415 件刑事案件及調查 759 名犯罪嫌疑人,案件數量占南韓每年與科技相關刑事案件總量的 17%。KIPO局長表示,設置專職的「科技警察」將集中調查火力於跨國科技洩密案件。韓國企業付出極大努力才獲得的科技創新成果,如有任何傷害這些創新科技的違法行為,KIPO將予以打擊以維護公平的市場交易秩序。 - 88
EPO新研究報告揭示航太科技的全球專利趨勢
資料服務組EPO於2021年7月21日發布一份關於航太(cosmonautics)科技領域的全球專利申請統計及趨勢分析。該研究是由EPO和歐洲太空政策研究所(ESPI)執行,並與歐洲太空總署(ESA)合作完成。研究報告顯示,最近10年(2007-2017年)全球在航太科技的專利申請數量呈現前所未有的成長,私人資本的注入是專利申請活動驚人成長的主要因素。 本研究所定義的航太科技範疇(domain),係依據ESA的科技樹區分為8個主要領域及41個次領域,對應到CPC專利分類號B64G。研究聚焦航太科技的核心及與其高度相關的技術。統計對象為優先權日在1990年(含)之後的專利家族,全球計1萬1,649個(含歐洲4,249個)。 本研究報告重要發現: (一) 近10年全球航太科技的專利申請大幅成長 近10年,全球太空活動變得頻繁且多元,技術創新讓太空飛行的費用下降,新加入太空活動的參與者或國家急速成長,加上私人資本注入,使得人類在太空的活動走向商業化。2007年,航太科技相關發明專利家族的數量每年約300個,至2017年已成長至約1,200個(如圖1)。 【圖1】全球航太科技專利申請趨勢 隨之每年太空飛行器發射的數量(number of spacecraft launched),亦呈倍數成長,從2000年至2013年每年僅發射110次,至2017-2019年成長為每年近500次(如圖2),足以證明人類在太空領域的成長,不到十年間,衛星數量已多出一倍。全球及歐洲在航太領域專利活動的大幅成長,象徵參與者尋求對智慧財產的保護,也代表該領域技術逐漸趨於成熟。 【圖2】2000-2019年太空發射數量新的航太國家(space-faring nations)在近年大量出現,各國政府的公共投資透過採購或提供補助給公立學研機構從事太空活動之外,私人資本大量流入航太科技領域,使衛星發射的商業收入在近10年成長約50%(如圖3)。 【圖3】2011-2019年太空商業收入(單位:10億美元) (二) 中國大陸近年大幅成長,但以國內申請為主 中國大陸在10年前幾乎沒有航太科技專利申請,從2011年起,其國內的專利申請活動快速穩定成長,2018年中國大陸在航太領域專利家族的全球占比已超過50%,然而僅約5%的中國大陸專利家族在其他國家或區域受到保護。即使不計入中國大陸的申請活動,近10年,全球在航太技術的專利申請仍是明顯的成長。 近年來,中國大陸專利申請相對於其他國家,有不尋常的成長,部分原因是其政府提供誘因,鼓勵其國人尋求專利保護的專利政策所導致。此現象,也出現在航太以外的其他科技領域或產業部門。 【圖4】2008-2017年航太科技全球專利申請數量(不含中國大陸申請) (三) 航太科技發明專利以美國為首,歐洲發明人集中在德國和法國 美國是全球投資最多公共預算在太空科技的國家,也是過去30年對全球航太科技專利活動貢獻最多的國家,占比38%。歐洲方面,在航太科技的專利申請活動呈現集中化,大部分發明人來自德國和法國,該兩國也是歐洲地區投入最多太空預算的國家。以歐洲各國發明人擁有的專利家族計算,德國(1,270個)及法國(1,219個)的專利家族數量遙遙領先其他歐洲國家,如英國(283個)、義大利(95個)、瑞典(68個)、荷蘭(51個)、西班牙(49個)和瑞士(47個)。 美國在歐洲的專利申請活動占比是各國中最高(32%),顯示美國航太產業認為歐洲市場具有極高的價值,中國大陸則幾乎沒有。從美國和中國大陸在歐洲地區的專利申請數量,可見美中兩國在歐洲航太產業專利布局戰略,極為不同。日韓在歐洲亦有航太科技的專利布局,但俄羅斯則很少。 【圖5】全球及歐洲的航太科技專利發明人來源國分布 (四) 全球最蓬勃成長的前3大主要技術領域是推進器、太空系統控制及太空飛行器電力 該研究依據ESA的科技樹,將航太科技的發明歸類為下述8大領域:推進器(Propulsion)構造(Structure)太空系統控制(Space system control)機械裝置(Mechanism)太空飛行器電力(Spacecraft electrical power)熱力(Thermal)自動化、遙現及機器人(Automation, telepresence and robotics)太空垃圾(Space debris)這些領域代表控制和操作太空飛行器的必要技術。與2006年相比,2016年全球在這8大領域的專利活動成長約4倍,高於歐洲的成長約2至3倍,全球的高成長主要受到中國大陸影響。近年全球最蓬勃成長的前3大主要技術領域是推進器、太空系統控制,和太空飛行器電力。 【圖6】全球航太科技8大領域成長情形 【圖7】歐洲航太科技8大領域成長情形 (五) 歐洲航太科技專利權,84%是公司持有 以專利權人類型分析(owner type analysis),可以判斷相關技術領域的成熟度高低。相關技術專利為學術機構所持有之占比低(小於5%),通常代表市場已趨於成熟。如相關技術專利半數以上為學術機構所持有,表示終端使用產品尚未發展,仍處於學術研究階段。然而,在政府感興趣的技術領域,即使技術已趨於成熟,學術機構及政府持有專利的比例仍會相對偏高(高於20-25%),而航太科技領域即屬此類。 以全球航太科技專利申請人/專利權人占比分析,政府及研究機構各持有14%及19%的專利權,公司持有的專利僅占62%。全球政府及研究機構的占比較高,可歸因於中國大陸的航太科技發明在大學或研究機構申請專利後,專利權轉由中國大陸國營的中國航天科技集團(CASC)所持有。 【圖8】全球航太科技專利申請人/專利權人分析 在歐洲地區,多數(高達84%)的航太科技專利權則是公司所擁有,排名在前15大的申請人包括美、德、法及日本跨國公司,而政府及研究機構僅各占4%及8%。 【圖9】歐洲航太科技專利申請人/專利權人分析 (六) 全球及歐洲航太科技發明專利申請人排名前10大 在全球,排名在前10大的航太科技專利申請人,多數是擁有豐富研發資源和能力的跨國集團或政府及其所屬機構,包括美國政府及5家美國公司-波音公司(Boeing)、洛克希德∙馬丁公司(Lockheed Martin)、諾斯洛普∙格魯曼公司(Northrop Grumman)、雷神科技公司(Raytheon Technologies)、馬克薩爾科技公司(Maxar Technologies);2家歐洲公司-空中巴士集團(Airbus)及法國賽峰集團(Safran);1家中國大陸國營企業-中國航天科技集團(CASC)及1家韓國研究機構-韓國航空宇宙研究院(KARI)。 在歐洲地區,排名前10大航太科技專利申請人,包括3家是歐洲公司-空中巴士集團(Airbus)、法國賽峰集團(Safran)、法國達利斯集團(Thales);4家美國公司-波音公司(Boeing)、雷神(Raytheon Technologies)、諾斯洛普∙格魯曼(Northrop Grumman)、美國馬克薩爾科技公司(Maxar Technologies)。另外3家是法國政府、法國國家太空研究中心(CNES)和德國亥姆霍茲聯合會(Helmholtz Association)。由上可見,非歐洲申請人在歐洲的專利布局最積極者為美國。 【圖10】全球航太科技前10大專利申請人 【圖11】歐洲航太科技前10大專利申請人 - 89
EUIPO:2021 年上半年歐盟商標(EUTM)申請創新高
資料服務組2021年7月27日,歐盟智慧財產局(EUIPO)公布今年上半年(1至6月)歐盟商標(EUTM)申請量,創下歷史新高紀錄,達10萬1,021件,比去年同期成長約24%;而註冊共同體設計(RCD)申請量,則較去年同期僅成長近2%。今年上半年EUIPO受理EUTM申請量刷新紀錄,係因COVID-19大流行所導致對全球健康及經濟的危機暫緩,使歐盟經濟逐漸復甦所致,而申請量較去年同期大幅成長,亦顯示企業對可以驅動營收成長的智慧財產權,興趣正在提高中。由於大多數歐盟(EU)/歐洲經濟區(EEA)的國家正穩定推出COVID-19疫苗,預計歐洲消費者的生活將逐漸恢復「新常態(the new normal)」。下圖為2021年上半年對照2020年同期的月申請量變化,清楚顯示全球對歐盟商標需求呈現穩定成長,成長幅度在第一季特別顯著,該年3月份的申請量甚至高達2萬件。全球對EUTM的需求普遍成長,尤其在資料處理設備和電腦、企業管理及科技服務和研究等領域特別明顯,反映了在COVID-19大流行期間各方齊心合作,以滿足消費民眾和衛生當局在應付疫情方面不斷變化的各種需求。至於RCD申請量方面, 2021年上半年與2020 年同期相比,僅成長近2%,主要是因為RCD國際註冊減少了近15%。 - 90
EPO推出新的專利統計視覺化網頁
資料服務組EPO最近推出新的查詢專利統計和趨勢的視覺化網頁,讓該局公布的年度專利統計資訊具有互動性,用戶可以更靈活地探索近十年歐洲專利的趨勢和連結。該視覺化網頁是採用「回應式網頁設計(responsive web design)」的概念,在智慧型手機或平板電腦上使用,也有如在筆記型電腦或桌上電腦上一樣容易。 透過設計簡單的使用者界面,用戶可以自行決定想要分析的統計資料類型如專利申請量或核准量,並選擇想要進行比較的國家和/或多達35個技術領域的資料,然後選擇4種圖表類型(直條圖、折線圖、圓餅圖或橫條圖)之一,即可進行圖形顯示。統計資料透過圖形加以視覺化,如呈現專利活動的十年趨勢,或在某個年份比較不同國家的占比等,是前所未有的簡單。查詢結果,並可立即分享或下載。 為了能直接檢視某個特定國家或地區的專利活動,EPO也為所有38個成員國及每年向EPO提交超過1千件歐洲專利申請的主要國家或地區(包括美國、中國大陸、日本、韓國、加拿大、以色列和我國)製作儀表板(dashboard)。這些儀表板會顯示這些國家在歐洲專利申請量和核准量的近十年變化趨勢、最近一年技術分布情形,及該國的前10大申請人。 國家儀表板呈現的資訊,以我國為例,說明如下: (一) 我國近十年(2011-2020年)歐洲專利申請量及核准量趨勢 2020年,EPO受理我國之專利申請件數達1,353件,較前幾年呈現下降趨勢,但同年專利核准件數則持續攀升至1,145件,創歷史新高。 (二) 我國2020年歐洲專利申請的主要技術領域 2020年,EPO受理我國之專利申請前3大技術領域為數位通訊(118件,占9.18%)、半導體(117件,占9.11%)及運算科技(107件,占8.33%)。 (三) 我國2020年歐洲專利前10大申請人 2020年,EPO受理我國之專利申請前10大申請人包括聯發科(125件)、聯電(56件)、群創光電(52件)、華碩電腦(43件)、華廣生技(37件)、川湖科技(32件)、中強光電(29件)、台達電(29件)、工研院(29件)及宏碁電腦(25件)。 - 91
IP Australia研究報告-澳洲製造商在出口市場申請商標後擴大出口
資料服務組澳洲智慧局近期完成關於商標與出口的實證研究,數據來自澳洲統計局管理的「商業縱向分析環境(Business Longitudinal Analysis Data Environment, BLADE)」(其商標資料來源於澳洲智慧局的全球商標資料庫TM-LINK)。統計對象是在2005年至2017年間,將產品出口到12個目標市場-包括美國、英國、加拿大和9個歐元區國家-的近9千(8,937)家澳洲製造業廠商。研究發現廠商在出口國申請商標之後,產品更有可能進入該市場,出口表現更好,面對匯率變動的衝擊更有彈性,關稅降低可擴大出口量。根據該研究報告對出口行為的分析,廠商在出口市場申請商標之後: • 廠商進入該市場可能性提高3倍在眾多的潛在出口競爭者中,當出口商將註冊商標數量從1件增加到2件時,該廠商的「市場進入率(entry likelihood)」從0.06%(樣本的平均值)增加到0.16%,是樣本平均值的近3倍,表示廠商多註冊1件商標,進入該市場的可能性大增。 • 長期出口商的出口收入增加30%對重點產品推向出口市場具長達6年以上經驗的「長期出口商(long-term exporters)」而言,多註冊1件商標會讓廠商的「出口值(export revenue)」增加約30%。該研究報告統計,澳洲長期出口商,每年平均出口值約130萬美元,如廠商在目標出口國多註冊1件商標,每年平均出口值則增加41萬6,000美元。 • 因應匯率升值更具彈性澳洲廠商在出口國註冊商標之後,當本國貨幣對該出口國的匯率升值10%時,該廠商的「市場進入率」並未因此下跌,反而增加1%以下(相較於未註冊商標,則下跌17%);對於「出口值」的影響,也是增加1%(相較於未註冊商標,則下跌6%);廠商在出口國註冊商標之後,匯率升值會降低其在出口國的行銷成本,反有利其增加「出口產品多樣性(export diversity)」及開發新市場,因此,比未註冊商標時,廠商在因應匯率升值的負面衝擊更具彈性。 • 關稅降低時進一步擴大出口當關稅降低時,有利於廠商近一步擴大出口。研究報告顯示,廠商在出口國註冊商標後,如相關產品的關稅調降10%,則廠商的「市場進入率」增加至平均值的近4倍(相較於註冊商標前,僅增加50%);「出口值」則成長71%(相較於註冊商標前,僅成長32%);且關稅降低更有利於註冊商標後的廠商擴大其出口產品種類,增加「出口產品多樣性」,並開展新的市場機會,而未註冊商標的廠商,關稅降低反而使其出口的產品更集中,出口產品多樣性降低。該研究報告指出,商標資料極具價值,可用於改進國際貿易的研究模型,且可幫助政府對廠商提供建議、辨識有出口潛力的廠商及更精準提供出口的協助。研究報告發現,澳洲的製造商在出口市場申請商標後,會傾向擴大出口以因應國內匯率升值的負面衝擊。其原因可能是:有註冊商標的廠商,善於利用出口國匯率相對其本國貨幣貶值的有利因素,而大幅投資於品牌行銷,以建立其國外客戶群。從政策的觀點而言,協助出口商投資海外行銷,拓展國外市場的品牌競爭力及累積資產,可讓澳洲的出口商在面對匯率波動的衝擊時更有彈性。該研究報告也指出,當出口市場關稅降低或本國貨幣相對出口國升值時,廠商比較傾向集中其出口產品種類。然而,當廠商在出口國註冊商標之後,營收會成長,若關稅降低會促使廠商的出口產品種類更多樣化。擁有註冊商標的廠商,其品牌將會延伸至其他產品範疇,提高其在多元化市場的競爭力。對澳洲的廠商而言,低關稅有利其進入出口市場。因此,澳洲政府幫助出口商加強品牌在出口國的保護,與降低貿易障礙相得益彰。 - 92
加拿大智慧財產局(CIPO)2019-2020年報速覽
資料服務組加拿大智慧財產局(CIPO)公布2019-2020年度報告,該財政年度截止於2020年3月底,報告已於2021年6月21日提交加國眾議院。 2019-2020年,CIPO受理的商標和工業設計申請較前一年度成長,但專利申請和著作權登記(registration)則下滑。專利申請:3萬7,999件(年減3%)商標申請:6萬8,385件(年增8%)工業設計申請:7,408件(年增21%)著作權登記:8,753件(年減5%)加國在加入馬德里議定書的第一天(2019年6月17日),即在96件商標國際註冊申請中被指定延伸保護,是成員國中單日數量最高者。截至2020年3月31日,加國已在超過1萬5,527件透過馬德里體系提交的商標國際註冊申請案中成為被指定的保護國。CIPO作為原屬局(Office of origin),計受理了453件商標國際註冊申請。2019-2020年,根據海牙協定,加國在超過1,845件國際工業設計申請中被指定延伸保護;這些申請包含超過1萬2,021項設計。CIPO受理了2,310件透過專利合作條約(PCT)提出的國際檢索機構申請及175件國際初步審查機構申請。CIPO與其他國家和組織簽署了14份合作備忘錄 (MOU),以促進合作並改進國際智慧財產權制度的功能。2019-2020年,CIPO舉辦超過120場研討會和虛擬會議,參與人數逾1,400名,主題涵蓋智慧財產權入門知識、產業布局策略、商品化和如何在其他國家保護智慧財產權等議題。CIPO透過與聯邦政府和省政府、商業協會、育成中心、中介機構和學術界等超過50個夥伴合作關係,以促進智慧財產權意識和教育計畫提升加國在重要成長部門的中小企業對智慧財產權的戰略性使用。 - 93
EPO推出查詢專利申請趨勢的行動APP
資料服務組2021年6月24日起,歐洲專利局(EPO)新增一項服務,公眾可以透過免費的行動APP,查詢該局EPO每年發布的「專利指數(Patent Index)」統計數據。新的APP名稱為「EPO Data Hub」,在 Android 和 iOS 的行動裝置均可以下載,可查詢的資料涵蓋過去5年(即2016-2020年)EPO受理的專利申請及核准的統計數據。以表格和圖形分別呈現全球數據(Global data)和國家數據(Country data),也顯示占比與成長率的變化,及主要申請人、地區、甚至城市的排序。APP內置的下載功能可以輕鬆查到來源數據,方便分享或自行深入分析。該APP可以從 Google Play 商店或蘋果的 App Store 免費下載,智慧型手機或平板電腦上均可操作-甚至可以在離線時使用。該APP上的統計數據與每年3月EPO發布的年度專利指數是相同的。EPO除了利用這個APP分享資料,也將持續讓公眾可以透過下載Excel試算表獲得相關資訊。「EPO Data Hub」是為新手設計的「入門級(entry level)」服務,補充 Espacenet(進階檢索功能)內建的較進階的統計功能。對於職業級的專利資料用戶,尤其是研究專利布局趨勢者,EPO將持續提供 PATSTAT 和IPscore,以供研究分析之用。 - 94
EPO:2021年「歐洲發明人獎」揭曉
資料服務組歐洲專利局(EPO)於2021年6月17日公布其夙享盛名的年度創新獎-「2021年歐洲發明人獎」-的得獎者。今年的頒獎典禮首次以的數位直播方式公開舉辦,當得獎者揭曉時,來自世界各地的觀眾都同步收看。EPO並表示已經為30歲及以下的年輕創新者設立了「青年發明人(Young Inventors)獎」。2021年「歐洲發明人獎」的得獎者,如下: • 產業類得獎者:Per Gisle Djupesland(挪威)發明:改善的鼻腔給藥裝置專利號:EP2340865這項鼻腔給藥裝置,係利用患者呼吸的氣體通過鼻腔輸送藥物,以舒緩鼻腔內發炎及鼻塞的不適症狀。此發明已幫助一家上市公司成長,也讓患者可以呼吸新鮮空氣的創新醫療解決方案。 • 研究類得獎者:Robert N. Grass(奧地利)和 Wendelin Stark(瑞士)發明:DNA資料儲存技術專利號:EP2831268受到動物化石的DNA可以長久保存的啟發,兩位化工專家研發出一種儲存資料的新技術,把被轉換成基因密碼的資料保存在微小玻璃球中的人造化石。他們不僅發明有可能保護珍貴資料達數千年之久的儲存格式,也創造出強大的DNA條碼:當這些的微小顆粒被應用於商品時,整個產品供應鏈的特定指標資料,例如來源地或勞動條件等,都可以被追蹤溯源。 • 非EPO成員國獎得獎者:Sumita Mitra(印度/美國)發明:用奈米材料恢復笑容專利號:EP1225867, EP1227782, EP1229886, EP1771143這位印度裔美籍化學家發現,納米團簇(nanocluster)用於牙科,使牙齒填充材料更為堅固、耐用且美觀。奈米材料克服了以前牙科複合材料的許多限制,複合材料不是太脆弱而無法使用於咬合表面,就是會隨著時間變得黯淡失去光澤。這些微小的奈米團簇已經被用於全球約10億次的牙齒修復。 • 中小企業(SME)獎得獎者:Henrik Lindström 和 Giovanni Fili(瑞典)發明:用於攜帶式裝置的柔性太陽能電池專利號:EP2625703這兩位發明家在位於斯德哥爾摩的工廠中,利用具有高傳導性的新型電極材料來生產一種染料敏化太陽能電池(dye-sensitized solar cell),這種柔性太陽能電池不僅可以客製化地印刷成任何形狀或顏色,甚至可以在室內發電。因為用途多元,這項發明已被整合應用於多種具自動充電裝置的電子設備中。 • 終身成就獎得獎者:Karl·Leo(德國)發明:推進有機半導體的發展專利號: EP1488468, EP1861886, EP2658006這位德國物理學家透過「摻雜(doping)」的技術提高有機半導體的導電性,進而推進有機半導體的發展,開創新一代具高效能的有機發光二極體(organic light-emitting diode, OLED)顯示器。OLED可以強化電子設備的圖像亮度、色彩解析度和功率效率(power efficiency)。目前,全球半數的智慧手機和許多種類的超輕型有機太陽能電池都採用了這項技術。Karl·Leo在30多年的職業生涯中,創立了多家公司。 • 人氣獎得獎者:Gordana Vunjak-Novakovic(塞爾維亞/美國)發明:推進組織工程的發展專利號:EP2408401, EP1112348人氣獎是在15名決賽者中經由公眾線上投票選出的,今年頒發給塞爾維亞裔美籍生物工程專家Gordana Vunjak-Novakovic,以表彰她在推進組織工程(tissue engineering)方面發展的努力。人氣獎的設計是為了彰顯那些以他們的創造力和天才使人們感動且受到激勵的發明家或發明家團隊。在本次的人氣獎投票,EPO收到投給15位決賽者,共計約2萬7,000張選票。 • 關於新的「青年發明人獎」為了激勵年輕世代的發明家,歐洲專利局設立了「青年發明人獎」。這個獎項的報名開放給全球所有從學生到企業家,年齡不超過30歲的創新者,該獎項將表彰所有技術領域中以永續發展為導向的措施。與目前的獎項類別不同的是,已獲核准的歐洲專利不是報名角逐的前提要件,也不限於具有EPO成員國國籍的個人,希望可以讓全球的年輕創新者都能參與。2022年歐洲發明人獎的提名現已開放報名。 - 95
EPO《專利知識新聞》上線了
資料服務組EPO 推出了新的線上雜誌《專利知識新聞》(Patent Knowledge News) ,該雜誌將刊登 EPO 及其他地區與專利知識相關的新聞、更新和實例。在 epo.org 的「專利檢索」(Searching for patents )頁面下,可以找到《Patent Knowledge News》,內容將包括:1.EPO的工具、資料和服務的更新與發展相關資訊2.有關於專利檢索方面的文章3.世界各地專利制度的特點,尤其是亞洲地區4.有關如何在日常商業生活中使用 Espacenet、PATSTAT、Global Patent Index(GPI)資料庫和許多其他服務的秘訣與技巧5.顛覆性的新興技術的最新趨勢—以及如何借助專利知識獲取洞察力6. "Patenticulars"—一個包含專利資訊中引人入勝的特質及特點新文章每兩周出刊一次。為避免遺漏文章,使用者可以訂閱 EPO newsletter電子報,該電子報將刊登Patent Knowledge News相關訊息。 - 96
CNIPA 加入TMView商標檢索系統
資料服務組自2021年5月19日起,歐盟智慧財產局(EUIPO)的TMview 商標檢索系統納入中國大陸國家知識產權局 (CNIPA) 的商標資料,TMview涵蓋75個智慧財產局的6,200萬個商標,將成為超過 9,000萬個商標的資料庫。現在利用TMview工具可檢索超過 3,200 萬個中國大陸的商標,提供歐洲和全球 IP 使用者免費檢索。EUIPO 是第一個與 CNIPA 共享其商標資料的智慧財產局,這代表了兩局間將長期保持密切的合作。 - 97
EPO-IEA研究報告強調為因應氣候變遷需加速研發清潔能源技術之創新
資料服務組歐洲專利局(EPO)和國際能源署(IEA) 聯合發布新研究報告顯示,在2017-19年期間,全球與低碳能源技術相關的發明專利數量以每年3.3%的平均速度增長。《專利與能源轉型:清潔能源技術創新的全球趨勢》報告指出,在過去的二十年中,除了2014年至2016年下滑外,低碳能源技術的全球專利數量一直在增長。反之,自2015年以來,化石燃料專利的數量有所下降。然而,近年來低碳能源專利的年均增長率僅為十年前的四分之一(2000-13年為12.5%)。這意味著需要從能源生產到傳輸,儲存和最終應用的各種低碳能源技術中進一步創新,並採取一致的政策行動,以加快技術的可用性和多樣性,並使成本降低。其中有部分技術已經使用於工業規模上,而其他技術仍處於開發或部署的早期階段。 根據國際能源署的說法,目前的氣候目標只能透過加速創新清潔能源技術來實現,因為未來幾十年減少二氧化碳排放所需的許多技術目前僅處於原型或示範階段。歐洲專利局局長安東尼奧·坎皮諾斯 (António Campinos) 表示,減緩氣候變化所需的能源轉型帶來大規模且複雜的挑戰。“本報告明確呼籲採取加強對新低碳能源技術研究和創新之行動,並改善現有的技術。雖然報告揭示了一些跨國和跨行業間令人振奮的趨勢,包括關鍵的跨領域技術,但它也進一步強調了需加快清潔能源技術的創新,其中有些還只是新興技術。“至2050 年達到淨零碳排的目標,大約一半排放量之減少可能需要仰賴目前還未上市的技術,”國際能源署署長Fatih Birol表示。 “這需要創新的大規模躍進,但到目前為止,所取得的技術進展還是有限。通過結合國際能源署和歐洲專利局的優勢,本報告為我們奠定了確認並追蹤低碳能源專利領域的優勢和劣勢更堅實的基礎,並擘劃了一個更好的能源轉型願景。”轉變中的能源創新前景本報告介紹了 2000 年至 2019 年間低碳能源創新的主要趨勢,以國際專利家族 (IPF) 衡量,每項專利均代表一項高價值發明,其專利申請已在全球兩個或多個專利局提交。由於專利申請是在產品上市前數月甚至數年提交的,因此它們通常被視為未來技術趨勢的早期指標。自 2000 年以來,全球企業在低碳能源領域提交了超過 42 萬份國際專利家族。其中包括三類發明:低碳能源供應技術(包括太陽能、風能、地熱或水力發電等可再生能源); 促進在運輸、建築或工業生產等終端應用中更有效地使用能源或燃料轉換(例如低碳發電)的技術;及賦能技術,整合供應和終端應用或加強基礎設施,以應對更高階的清潔能源技術(包括電池、氫能源、智慧電網以及碳捕捉、利用和儲存)。本研究指出,自2012 年以來,與包括可再生能源在內的能源供應技術相關專利一直在下降,這反映了這些技術(包括太陽能光電)近期的市場成熟度,尚未出現新一波可再生能源技術進步的浪潮,例如生物燃料或海洋能源。2019年,能源供應技術僅占全球所有低碳發明的17%。另一方面,與終端應用相關的技術近年來維持相對穩定發展,占過去五年中所有低碳能源發明的絕大多數(60%),反映了主要的挑戰是控制整個經濟的能源需求。2000-2019年間,全球清潔能源專利的最大終端應用領域是交通運輸(共計有116,000 個IPFs),其次是工業生產的節能技術(86,000個IPFs),還有一些「難減(碳排)產業」("hard-to-abate" sectors)像是冶金(如鋼鐵生產)等行業近年來尤其活躍。本報告還指出,自 2017 年以來,跨領域的賦能技術(電池、氫能源、智慧電網、碳捕獲)經歷了最強勁的增長。其占比自2000年占所有低碳能源國際專利家族的27%增加到 2019年的34%。這些跨領域技術透過連結不同的清潔能源解決方案在能源轉型中扮演著日趨重要的角色,使能源領域更加靈活。電動車的興起促進了創新過去十年電動車相關技術的激增是創新的關鍵驅動力,這在很大程度上來自於可充電鋰電池進步的推動(參見 EPO-IEA 儲能技術創新聯合研究,2020年9月)。這樣的趨勢也體現於2000年以來低碳能源技術前端公司的排序,其中包括六家汽車公司和六家主要電池供應商。同樣在終端應用方面,截至 2011 年電動車的國際專利家族數量超過了其他道路車輛相關的清潔能源技術(包括提高內燃機引擎效率、改進空氣動力學、減輕重量或提高能源效率的零組件與子系統的技術)之數量。歐洲、日本和美國領先,各有不同的專精領域從主要的區域創新趨勢來看,自 2000 年以來,歐洲公司和研究機構在低碳能源發明專利申請方面處於領先地位,這些技術在過去十年間(2010-2019)占所有國際專利家族數量的 28%(德國就占了12%),其次為日本(25%)、美國(20%)、韓國(10%)和中國大陸(8%)。雖然歐洲在大部分可再生能源領域排序第一,並且在鐵路和航空等一些終端應用領域尤其領先。日本在電動汽車技術、電池和氫能源方面處於領先地位。美國在航空、生物燃料和碳捕獲方面具有技術優勢。韓國的主要優勢在於電池、太陽能光電技術及工業生產與ICT產業的節能技術,而中國大陸也專注於ICT技術。本報告強調各國(尤其是美國和歐洲國家)正致力於跨境合作開發低碳技術,強化了國際合作和知識共享,進一步加速研發工作的潛力。總體而言,來自研究機構(大學和公共研究組織)的清潔能源技術國際專利家族的占比有所增加(從2000-2009年的6.6%至2010-2019年的8.5%)。研究機構在低碳能源供應技術(替代燃料、核能和一些可再生能源)和碳捕捉與氫能源等新興賦能技術方面,尤其活躍。 - 98
德國聯邦政府的標竿計畫-IPR案件檔卷電子化-慶祝十週年
資料服務組德國專利商標局(DPMA)的智慧財產權(IPR)電子檔卷是德國公部門第一個將檔卷全面電子化的工作流程系統,是電子化政府的先驅。DPMA局長Cornelia Rudloff-Schäffer表示,數位化使該局在COVID-19大流行期間,得以保持業務全面正常運作。DPMA從2011年開始IPR案件檔卷電子化,迄今已完成了約50萬件審查及註冊程序,處理了近6千萬個流程,保存超過7千6百萬份文件,可見證該局發明專利及新型專利案件電子化績效。2021年6月1日,DPMA慶祝電子化系統建置10週年紀念,也是德國公部門首次具規模全面數位化工作流程的一個重要里程碑。IPR案件檔卷電子化,雖然已推出達十年,仍然是德國聯邦政府一項傑出的標竿計畫。DPMA以高性能的資訊科技(IT)系統迎接數位化的挑戰,而成為電子化政府的先驅。工作流程電子化在國際間也是獨一無二的歸功於IPR案件檔卷的電子化系統,使得發明和新型專利申辦流程的處理得以全面數位化,不致因為格式問題而中斷,從受理申請案,到審查部門和行政單位的作業流程,乃至於最後電子傳遞決定書和官方通知書。用戶透過 DPMAdirektPro的介面連接到系統進行操作,既可以進行電子申請,也可以收到DPMA以數位格式傳送的回函、最終決定書及官方通知書。DPMA內部工作流程的數位化,可以確保電子化的申辦文件正確無誤地傳輸到下一個工作流程。在COVID-19大流行期間,DPMA的業務因為全面數位化而受益。智財部門工作流程數位化使多數員工可以立即並持續在家工作,避免病毒感染的風險,且讓業務得以維持全面運作。此外,也為DPMA節省了大量紙張。IT專業人員所精心設計的系統工作流程電子化業務必須利用IT系統進行設計並執行;橫向服務,如通訊地址與用戶相關資料及支付服務,必須重新設計並透過電子化界面連接;開發了將所有檔卷移到新系統的概念;而毋庸置疑,最後要執行無數次的系統測試,弱點的修復,並提供員工培訓。此外,還訂定了一個高階管理人員負直接責任的兩年計畫,以確保員工適應這項變革。DPMA的優秀IT專業人員從計畫開始迄今,持續開發並精進超過5百萬行程式碼的此複雜系統,並確認其正常運行。在核心工作時段內,系統的可用性(availability)高達99.8%,這表示DPMA與高度專業的IT服務提供廠商處於同一水平。目前DPMA不僅發明和新型專利程序全面電子化,且從2015年開始,商標申辦流程也全面電子化了。工業設計案件的檔卷電子化則正在開發中。此外,DPMA準備從2022年開始逐步實施行政檔卷的電子化作業。 - 99
EPO採用新環境政策以達到碳中和目標
資料服務組歐洲專利局(EPO)採用了一項新的環境政策,概述其到2030年實現碳中和的計畫。該政策為一個協議的框架,概述該局的整體戰略並確立可量化的目標。 EPO認為,身為雇員遍布歐洲各地的大型雇主,有責任致力於改善地方和全球的生態環境。EPO強調,到2030年的目標是實現碳中和,並探尋專利申請程序、基礎設施、組織本身和員工在達到目標的過程中所能做的共同努力。 整體方法涵蓋直接排放,例如:EPO的建築物、紙張消耗、IT基礎設施以及與業務相關的旅行。也包含了間接排放,並尋求透過遠距上班、公共交通和騎自行車等方法,以減少員工通勤對環境造成的衝擊。EPO局長António Campinos在談到該政策時強調了合作的重要性,他說:“我們的新環境政策明確承諾要加強努力,以成為永續環境的組織。 透過與我們的利害關係人合作,並採取積極的新措施,我們可以實現成為碳中和組織的期許,並確保我們為社會對抗氣候變化所做的努力付出了實質的貢獻。邁向更為永續的世界歐洲專利局正致力於支援歐盟綠色政綱(European Green Deal),以實現在2050年實現溫室氣體零排放目標,以及將全球暖化溫度上升限制在攝氏2度以下的聯合國巴黎氣候協定。 - 100
2021世界智慧財產權日(World IP Day):透過創造力應對疫情
資料服務組一年多前,全球陷入COVID-19大流行,改變了我們的工作及生活方式,儘管面臨挑戰和挫折,但人類的毅力和創造力為恢復往昔鋪平了道路。在2021年世界智慧財產權日的這天,歐洲專利局(EPO)要感謝世界各地的發明人,同時也要重點介紹在疫情期間提供我們一些解決方案。對抗COVID-19病毒的發明人在研發新的疫苗、療法和設備儀器方面,研究人員處於對抗的最前沿。在過去的一年中,有幾位發明人與我們分享了他們的故事,讓我們一窺了解他們的工作及其對我們的幫助。2017年歐洲終身發明獎的獲獎者Rino Rappuoli,是現代疫苗之父,他致力於發展該技術,且持續精進研發。他的反向疫苗學2.0技術,使現代疫苗不僅安全有效,而且可以加快製程—這是對抗COVID 19的一項關鍵技術。在疫情爆發初期,義大利北部城市Bresca的呼吸閥數量短缺。 發明人Cristian Fracassi使用3D列印技術創造了可以安裝在易於取得的浮潛面罩上的閥門。在不到24小時的時間內,他的解決方案使2600家製造商能夠使用其3D列印機為全球的醫院生產閥門。小型企業復甦鑑於COVID-19對經濟的重創,“ 2021年世界智慧財產權日”也強調了中小企業的重要性及其在推動經濟復甦中所扮演的角色。EPO受理專利申請量的18%的專利來自於中小企業和個人發明人,另外10%來自大學和研究機構,而中小企業通常將所申請之新技術商品化。